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。
读书,只是为了科举吗。
以如今天齐国的朝廷的说法。
天下举子,以德为先,责以德业,方为重。
这么说的话,读书当然不止为了科举,还要立德,还要修身。
可同时,读书便能科举,科举又是读经传道,再以文章取士。
不仅如此,朝廷还加以利诱,秀才可以免丁役,举人进士可以做官。
其中还有银钱田粮相赠,更是直截了当的讲,读书科举是有好处的,有银钱的。
如果赞同,天下的学生,要以德业为先,那自然要通读经书。
只是这一行,费时费力,多读了许多“不必要”的文章。
这里的不必要,就是不用考的意思。
如果赞同科举就是为了科举,那在读书再开始,便不再背诵记忆那些不用考试的篇章。
这自然轻松不少,比别人少学三分之一。
再过分的,根本不看原书,只看解意,又或者只看别人写的文章。
等遇到相同考题的时候,把别人的文章套进去即可。
跟初中写英语作文一样,提前想好大概会出什么样的题目,再去找别人的范文,直接背下来,等到考试的时候用就好。
反正考试范围在那,都能背个大差不差。
但这样一来,读书的风气自然变了。
从源头起,就是为了做官而科举。
那这样的人出来做官,必然“精打细算”,恨不得把自己读书的束脩,多年的费用,全部都捞回来。
这点很是常见。
举业之风浮薄,功利的转变,油然而生。
他们这里到底是府学,不可能带头略去所谓“不必要”的文章。
故而一直都是共同学习。
虽然平时有偏重,但该教还是教。
只是到了如今马上要科举的时候,学究自然把实话说出来。
见纪元恍然大悟,岳昌心道,除了官办学校之外,其他地方都是不教这些东西的。
一心为举业,半点“多余”的文章都不必看。
好点的夫子会让他们多读几遍,功利一点的,直接省去。
不过就算是他之前在的嵩阳书院,这两种观点竞争得也很激烈。
府学到底是朝廷的地方,转换自然慢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