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后续票房的发展,就主要看电影的质量以及内容是不是符合该地区市场的胃口了。
这也是好莱坞巨头惯用的策略,简单粗暴且有效。
“那这部电影,你们准备用这个方法吗?”马知生这话看似是疑问句,其实是陈述句。
“我们有这个宣发计划,不过这样的话,电影的成本堆高,利润率可能会下降。”
每100万的宣发费用,至少需要提升250万以上的票房才能不亏。
但是宣发这玩意儿,边际效应十分严重。
1000万的成本可能会吸引100万名观众,但是2000万的成本可能只能吸引来150万名观众。
越到后面吸引来一个观众的成本就越高。
关键宣发这事,还很难确定一个市场边际效应的阈值在哪里。
所以几乎不可能达到理论上的宣发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值。
这时候就面临两种选择,谨慎投入,将边际效应的阈值预计得低一些,这样利润率上有保障。
还有一种就是高估阈值,或者说,不太在乎阈值,只要在估算阶段是不亏钱或是小亏,那就把宣发预算拉满。
这样就是牺牲电影的利润率,可能最后分账下来还不如低预算的结果,但是这样可以拉高电影票房。
不少上市电影公司为了给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,是会采用这种方式的。
从电影市场上没赚到的钱,股市会数倍的补偿给他们。
现在蒋震廷就是把这个选择权交给了马知生,也算是给他的一份礼物。
《太极张三丰》这部电影是华夏电影公司以联合制片的身份,投资了15%的。
票房分账到制片方的钱,是扣除了所有成本后的钱。
华夏电影公司是完全不参与发行和宣传的,那就是实打实的只能拿到票房的13中的15%。
不过马知生并不是商人,这部电影赚了多少钱是他政绩的一部分,而全球票房的数字同样是他政绩的一部分。
至于他更偏向于哪一部分,就要他自己考虑了。
而对于蒋震廷来说,这两种模式多赚少赚的那点钱,无关紧要,远远不如换得一次马知生的好感来的重要。
马知生这时候也在快乐并痛苦的做着抉择。
两手都是糖,这时候可没法说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。
现在真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。
“如果按照最终票房能达到7000万美元的水平,宣发费用大概要花多少?”